最东方:故宫午门
1924年11月5日
冯玉祥发动政变
手枪队闯入紫禁城
末代皇帝溥仪被迫
从午门离开了这座500年的皇宫
士兵们欢呼着
从午门涌入
皇帝越行越远
身后所见
只余午门城楼上的五色旗
这一走
皇帝于此地再也不有
▲
1987年电影《末代皇帝》片段
注:这段故事为电影艺术创作,历史原貌非此,溥仪等人由神武门而出
午门
紫禁城的正门
皇城之象征
位于宫城中轴线之南
皇城按周礼布局为
“五门三朝九重天”
所谓“五门”
即大明门(大清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太和门)
所谓“三朝”
指外朝的午门
中朝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内朝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五门三朝沿中轴线布置
从大清门起到乾清宫
历经五门三殿与乾清门
正好九重
故称天子所在为九重天
午门恰处此中心枢纽位置
为五门中第一重要之门
又因古人以南为午
以日中为午
午门居中向南
故得其名
1367年
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
开始修筑宫室
他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
这是“午门”之名的第一次出现
1377年
朱元璋改修大内宫殿
改作大内宫殿成。阙门曰午门,翼以两观
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
至此
午门成为皇宫正门
▲
南京明故宫午门遗址
永乐帝建紫禁城
一切仿南京皇宫之制
午门之称一并沿用
直至现今
▲
紫禁城全景
从天安门进入
穿过端门
目之所望
只余午门
任何人在此
都得赞叹一声
这是一种
压倒性的壮丽和令人呼吸为之屏息的美
午门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顺治、嘉庆年间皆有重修
与其他诸门不同
午门东西两侧延伸出两翼
整体平面呈“凹”字形
▲
凹字形的午门
两翼即两观
按《古今注》载:
阙, 观也
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 所以标宫门也,其上可居
登之则可远观, 故谓之观
此为古代宫门双阙之遗韵
故又称午阙
▲
唐·洛阳应天门(现为复原)
亦有两阙
午门
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为墩台
采用了外侧包砌城砖
内部夯土填筑的构造形式
为保证稳定
侧面采用了收分的手法
墩台高12.9米
(按明初尺长31.73cm折算,约合40尺,下同)
东西宽126.9米(400尺)
南北长114.9米(360尺)
其中
两翼宽25.5米(80尺)
可知
墩台是以台高40尺为模数进行建造的
故而具有严谨的比例关系
更能凸显对仗之美
从南往北看
中间墩台有三个门洞
▲
南面三个门洞
从北望南看
则是五个门洞
这便是“明三暗五”
▲
从太和门看五个门洞
多出来的两个门洞
实则为两翼处的掖门
南面东西相对
内部两次转向
北面并列而开
▲
午门内部通道及各门称谓
也是因为考虑到南面两翼怀抱
身为皇宫正门
再开五门
难免局促
故有此做法
台顶正中为门楼
一座重檐庑殿顶的大殿
覆黄色琉璃瓦
前后明出廊
▲
门楼·重檐之间挂有午门二字匾额
面阔九间 60.05米
进深五间 25米
总建筑面积1773.3平方米
连同台基通高35.6米
为紫禁城最高
(太和殿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
相较宫内级别最高的太和殿
▲
三大殿之首·太和殿
太和殿为
重檐庑殿顶
四面出廊
面阔11间
进深5间
午门城楼等级之高
可见一斑
门楼两侧明廊各有三间
原置钟鼓各一
东西各有长庑13间
名为雁翅楼
雁翅楼南北两端
各建有一座角亭
原为角楼
为防卫之用
▲
故宫角楼
后为凸显皇权威严
改奇巧的十字脊顶为
庄严的重檐攒尖顶
▲
南端角亭之一
文献记载
梁太祖建五凤楼,去地五百丈
高入天空,有五凤翘翼
虽有夸张
但其高耸飘逸形象不难想象
而午门楼观耸峙
高下错落
左右映带
势若朱鸟展翅
故又有五凤楼之美称
▲
晚霞下的“五凤楼”
可以说
整个午门
就是为凸显
气派、威严而建造的
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
五凤楼
皇权的象征
仪式与规矩都不少
首先
作为皇家第一等重要的门
午门在出入上有着严格限定
在午门的5个门洞中
等级最高的是中门
出入中门是皇帝的特权
且皇帝出行
需要陈设相应的卤簿仪仗
(皇帝正式出行有仪仗随护,称为卤簿;皇帝出巡用的仪仗,要按先后次序记录在簿册上,这就是卤簿名称的来源)
▲
午门中门
“母仪天下”的皇后
一生中只允许经过午门中门一次
便是在大婚之日
乘凤舆由此入宫
▲
光绪大婚
皇后凤舆经由午门御道入宫
午门是百官早朝的必由之路
平日里文武百官走东偏门
宗室王公走西偏门
左右掖门惟有逢大朝之时才开
钟鼓齐鸣
官员按文东武西
分别由掖门出入
▲
清·禹之鼎早朝图扇页
参加殿试的文武进士
也能出入午门
一是殿试日
文武进士按会试名次
由鸿胪司引入
单数走左掖门
双数走右掖门
二是在传胪之日
即殿试后在宫中举行隆重的传胪典礼
典礼结束后
状元、榜眼、探花随榜亭由午门正中而出
▲
明代绘画中的殿试
清代时
每年十月初一
秋冬之交
皇帝在午门举行隆重仪式
向全国颁布次年的历书
称为“颁历礼”
为避乾隆帝“弘历”名讳
“颁历”后改为“颁朔”
▲
清·《时宪历》
颁朔之日
仪式相当隆重
(钦天监)监官设黄案二于太和门正中,黄案二于午门外正中,红案八于午门外两旁。工部设龙亭一于监署( 钦天监衙门)大堂正中,黄亭八于大堂两旁。又设红案八十于两廊下。监官率属朝服,恭奉进皇帝、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时宪书》,置龙亭内。王公大臣《时宪书》,置黄亭内。八旗各衙门官员《时宪书》,置两廊红案上。于龙亭前行一跪三叩礼。校尉舁亭,御仗前导,乐部和声署作乐,三科官导引,堂官后随。自长安左门中门进,至午门前。监官由亭内恭奉进呈《时宪书》,安设黄案上。颁赐王公大臣《时宪书》,安设红案上。校尉撤亭置两旁。监官奉书由午门中门入,至太和门,设黄案上,堂官行三跪九叩礼,授内务府官恭奉进呈。退出。公百官齐列午门前,鸿胪寺官赞引。宣制行礼。王公以下跪领如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零四)
▲
汤若望·协助徐光启完成了《崇祯历书》
仪式之后
次年的历书方才进入民间
民间也称之为“皇历”
可用之指导农业生产
作用颇大
晚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记载:
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
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
《西洋新法历书》
究其原因
作为农业大国
稼穑农事视为国脉根本
农事则讲求农时
风调雨顺
为使历法遍及天下
就采用此等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之落实于百姓日用
深入人心
▲
北京观象台赤道经纬仪
除了颁历授时
午门也是向皇帝敬献战俘的地方
▲
《平定西域战图之午门献俘》
献俘之礼
来历颇久
从远古部落伊始
到后世周天子出征
皆有捕获俘虏祭祀汇报的传统
到明清时
这个礼仪变得更为繁缛
▲
《明史》中关于献俘的描述
明万历年间
丰臣吉秀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应朝鲜请求
明朝派兵
抗倭援朝
▲
万历朝鲜战争·金山之战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战争取得胜利
抓获所得的倭俘带至北京
万历皇帝登上门楼
举行盛大的献俘礼
百官着朝服按序而立
俘虏用白绳牵着脖子
先告祭太庙
祭祀社稷
再到午门门楼之前
由刑部、礼部相陪
兵部奏报
最后万历皇帝仅说一句话
拿去
意为处刑
周围侍从重复
最终三百六十人同声喊“拿去”
广场俱响
君主威严
莫过于此
▲
《平定两金川战图之午门献俘》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新疆准葛尔部叛乱
乾隆派军平乱
其首领达瓦齐被捉到北京
▲
御题格登鄂拉斫营之战
同样的流程
只是不同的结果
乾隆说“交理藩院”
不交刑部
意为不杀
因准葛尔为蒙古部落
属民族事务
达瓦齐磕头谢恩
便被带下去了
事后
达瓦齐被赦免封为亲王
娶得郡主作王妃
这件事背后是乾隆的政策
争取支持的力量
分化反对的力量
即“征抚并施”
实现了新疆准葛尔部与回部的安定
新疆的大统一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午门受俘》
午门献俘两个故事
一个对外
一个对内
见证了盛世气象
也说明了中华统一
非外来势力能吞灭
也非内部势力能分裂
午门非等闲之地
自然平添诸多是非
多数人
对午门的印象来源于
“午门斩首”一词
譬如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
便有这么一段:
纣王大怒骂曰,老逆贼命女弑君,忍心篡位,罪恶如山,今反饰词强辩,希图漏网。命武士拿出午门,碎醢其尸,以正国法。”金瓜武士,将姜桓楚剥冠服,绳索绑,姜桓楚骂不绝口,不由分说,推出午门⋯⋯
▲
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封神演义》封面
但实际上
午门斩首一词不过是小说家的构想
明代斩首地在“弃市”
如胡惟庸、蓝玉等人
就是在街市被斩首
清代执行死刑多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如戊戌变法中遇害的谭嗣同等六君子
皆在此问斩
▲
戊戌六君子
选在街市行刑
既能示耀权威
也可恫吓百姓
更有利其统治
但作为帝王宫阙的正门
可不会被选为收尸场
脏了皇家禁地
但为何斩首能跟午门联系起来呢?
在当时的戏曲家眼中
午门等同于整个皇宫的前朝后市
或者说它某种程度上
成了帝王宫室的通称
外加军中常见的
“推出辕门斩首”
两者相结合之下
午门斩首便在文学上有了成立的空间
在历史中
午门前也确有发生过大臣死亡之事
只不过不是斩首
而是午门廷杖
廷杖
即皇帝在朝廷上责打大臣
▲
清人廷杖摆拍照一
廷杖非皇帝亲自动手
由侍卫将官员双手双脚绑起
拖至午门前的东朝房
趴在案子上
四肢伸开
用网兜罩上
杖打臀部
每打五杖换一个人
打得大臣皮开肉绽
鲜血横流
惨状声不可闻
目不忍睹
打死则为杖毙
▲
清人廷杖摆拍照二
关于“廷杖”起源
据《明史·刑法志》载:
廷杖之刑,始于太祖
即始于朱元璋
明朝廷杖的官员有500多人次
其中最突出的两朝
一为正德朝
一为嘉靖朝
正德皇帝
两岁为太子
十五岁为皇帝
不知人间疾苦
好大喜功
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
在宫中进行万人军演
且喜好玩乐不务正业
正德十四年(1519年)
要到江南游龙戏凤
群臣上谏劝阻惹得皇帝大怒
结果舒芬、黄巩等146 位大臣受廷杖
有11人被当场打死
▲
明武宗(正德皇帝)像
嘉靖三年(1524年)
初登大宝的皇帝朱厚熜
欲追封其生父献王为帝
群臣为争大礼
百人哭谏于左顺门
皇帝下令廷杖
共134名官员
当场杖毙17人
▲
明世宗(嘉靖皇帝)像
两朝廷杖两百八十余人
皆是六部二院之臣
尤其是御史蒋钦
三上奏疏
三遭廷杖
《明史·刑法志》评论为
“公卿之辱 前此未有”
而午门作为历史见证者
见证了中国士大夫之精神
斯人死矣
浩气长存
▲
蒋钦画像
廷杖这种辱及朝臣身心的陋刑
已随专制时代的结束而终成历史
然“推出午门斩首”之说
却经历代戏曲小说的演绎而不断延续
一直流传至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
八国联军登录大沽口
慈禧与光绪仓皇出逃
▲
时局漫画·慈禧西逃
联军将皇宫团团包围
各国都想先入为快
但为避矛盾
皇宫四门受到严格控制
其中
午门便由美军把守
不准军队随意进入
▲
午门外美国兵
但为粉碎中国人关于
洋人不能攻进紫禁城的迷信
进一步使之“精神崩溃”
为签订条约造势
联军特意组织了一个纵队
从南门到北门穿城而过
具体人数按各国军队比例而定
▲
联军纵队
初步决定的行军序列
依次为日、俄、德、英、美、法、意、奥
原因是参加八国联军的日军人数最多
当初向北京进发时也走在前头
▲
日军陆兵
但俄军表示坚决反对
强烈要求由他们担任领队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
日军“有礼貌地”让步了
▲
沙俄陆军
1900年8月28日
联军纵队在午门广场阅兵
炮兵鸣炮21响
▲
八国联军午门广场阅兵
随后沿着中轴线进入午门
一直走出神武门
昔日唯有皇帝方可通行的御道
如今成为西方列强耀武扬威之地
走出还不算完
各国军官、外交官与记者
原路返回
走进宫殿
坐上皇帝御座照相
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更是顺手牵羊
化为囊中之物
▲
《每日邮报》 1900.12.16
洗劫紫禁城 贝尔特拉梅根绘制
这些来自“文明世界”的人们
连三大殿台基行的8口鎏金铜缸亦不放过
用刺刀在上面疯狂乱刮
使鎏金层完全剥落
时至今日刮痕仍清晰可见
如此罪行一言难以蔽之
可谓罄竹难书
此后
是长达四十余年的午门沉寂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对午门进行修缮复原
多次举办重要文物展
也成为了新的文化交流中心
▲
故宫“百年大修”后焕然一新的午门
2001年6月23日,在午门前广场举行了“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由鲁契亚诺·帕瓦罗蒂、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连袂演出,此次音乐会是历史上在紫禁城举行的首个商业演出
2004年10月10日,午门广场举行了让-雅尔北京紫禁城音乐会,这是作为中国方面在法国举办香榭丽舍大道游行、红色点燃埃菲尔铁塔的对等活动
如今
恰逢故宫600年大展
午门“玻璃大厅”更是重中之重
它正以开放的姿态和面貌
迎接世人
▲
午门门楼玻璃大厅·600年大展
在这座600年的城中
曾有万国来朝
也有万般屈辱
曾有皇家气象
也有人间凋零
故宫午门
我们能看到的那段历史
能读懂的那一个个人物
皆在两翼怀抱之中
下期课题由你来定!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编辑:肖鹏
出品人:胡鹏飞
制图:陈璇
模型/动画:谢宇尧
剪辑:李文伟
校对:符峰、张敏、吴宝善
监制:苏蔚
参考文献:
1.关雪玲. 清代出入午门的人[J]. 紫禁城, 2005(03):174-178.
2.郭秀阁. 廷杖与"推出午门斩首"[J]. 紫禁城, 2005(03):184-187.
3.赵琳琳. 午门颁朔礼[J]. 紫禁城, 2005, 000(003):146-153.
4.曹春平. 明初三都午门之比较[J]. 古建园林技术, 1997(4):46-51.
5.远波. 百年前的国耻——八国联军进入午门[J]. 紫禁城, 2005, 000(003):P.192-198.
6.无园. 午门和五凤楼小识[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04):83-83.
7.柏桦. 午门献俘礼[J]. 紫禁城, 2005, 000(003):154-167.
— END —
运营中心
OPERATION CENTER
TEL: +86 18163678892
E-MAIL: 704388365@qq.com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TEL: +86 15773137942
E-MAIL: 1546905447@qq.com
请为喜欢的文章点上“在看”